在NBA这个充满激情与荣耀的舞台上,球星们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。他们拿着高额薪水,享受着顶级的医疗服务,一年中实际工作天数不过60天左右,每场比赛最多出战半小时,可即便如此,受伤轮休的情况却频频发生。

对比乔丹时代,那时非顶级球星的主力首发球员平均每场出战时间可达36 - 40分钟 ,如今尼克斯队首发平均出场时间仅34分钟。过去10年,NBA球队在医疗方面投入近70亿美元,医疗技术和设备愈发先进,可球星赛季报销率却暴涨72%,球员康复管理成常态,伤病名单却越来越长,因伤缺席场次暴涨65%。究竟是什么让如今的球星变得如此脆弱?如今NBA比赛强度真的比乔丹、科比时代更高吗?
事实上,与多数球迷的固有认知不同,乔丹、科比打球的年代,尽管赛场上常有激烈的肉搏对抗和黑手暗肘,但比赛强度远低于现在。ESPN统计显示,自2014年萧华担任NBA总裁后,联盟强化对“checking”的禁令,鼓励各球队打造“5外阵容”进行魔球化打法。在2023 - 2024赛季,NBA球员场均跑动距离达到4.2km,比乔丹时代多出50%;场均急停变向从90年代的86次飙升至214次。这意味着球员几乎要以博尔特的速度连续跑三场百米冲刺,期间还要不间断地做400次急转跳跃,篮球运动几乎成为“反人类”运动。
为在高速运动中保证投篮命中率,如今球员身体承受着巨大压力。例如库里,每次投篮时脚踝几乎向内旋转32°,落地时单脚要承受超过体重1.8倍的冲击,其私人训练师透露,库里的脚踝韧带早已像被猫抓烂的毛线球。
短视频时代的到来,为NBA带来新的收入增长机遇。2020年NBA与TikTok建立短视频专区后,每年通过短视频收入达2.5亿美元。每周发布的500多条短视频多为暴扣、绝杀、花式运球等高燃瞬间,巨大流量收益促使球员更多地做出高难度动作。像身高仅1米85的矮个子后卫特雷·扬,在23 - 24赛季扣篮次数比新秀赛季增长了300%。眼球经济使NBA市值从萧华上任时的16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89亿美元,可球员平均职业生涯却缩短至短短4.8年。
面对球员伤病潮,球队并非没有努力。NBA 30支球队年均医疗支出从2010年的800万美元涨至23 - 24赛季的2300万美元,勇士队更是斥资4500万美元打造先进的运动医学中心。然而,这仍难以阻挡伤病频发。例如库里自2015年夺冠后,先后5次左右脚踝交替受伤。
究其原因,作为商业联盟,再强大的医疗科技也难以抗衡NBA的商业化。球队投入千万美元的医疗团队更多扮演治疗而非预防角色。杜兰特经纪人里奇·克莱曼在2020年博客中透露,勇士教练组在19年总决赛G5赛前检测中,已发现杜兰特跟腱存在异常信号,却认为风险可控,未明确告知跟腱可能断裂。
2023年,NBA董事会投票批准新版本轮休政策,规定球队不能在一场比赛中同时让两位明星球员轮休,明星球员必须参加全美直播比赛以及季中锦标赛,想参加MVP、DPOY以及最佳阵容等奖项评选,出战场次最少要达到65场以上,违反轮休政策罚款从10万美元递增至100万美元。未来,萧华可能还会扩大NBA三分线等,进一步压缩防守空间,将NBA推向更极致的超小球时代。
运动强度加大、眼球经济的高利润率以及无处不在的商业化运作,让球迷能继续享受精彩的视觉盛宴,但新登陆NBA的超级明星们的职业生涯或许会进一步缩短。在商业利益与球员健康之间,NBA该如何平衡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发表评论